《东北日报》珍贵图片入藏红色展馆 “共享”抗联记忆

发布日期:2025-07-19 07:17    点击次数:178

1951年9月,东北抗联吕老妈妈。吕老妈妈原名梁树林,1895年生于辽宁开原。

《群山回唱》主创团队捐赠《东北日报》老照片。

7月1日,“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历史贡献主题展”在沈阳开幕。开幕仪式上,作为“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的一个环节,辽宁日报《群山回唱》项目组主创代表向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捐赠了近30张《东北日报》新闻图片。这批尘封70余年的东北抗联相关影像资料首次公开,展现了辽宁日报在历史挖掘与资源共享上的积极作为。

填补史料空白

这批高清修复的照片,定格了1951年的珍贵瞬间。当时,东北抗联著名将领冯仲云率领“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抗联根据地分团”重访了黑龙江省尚志市等抗联根据地。

镜头捕捉了丰富的历史画面:冯仲云等革命先辈的身影、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的热烈场景、吕老太太和范景海等抗联军烈属的个人影像以及佩戴红领巾的抗联后代与冯仲云合影的温情时刻。这些珍贵的影像,有力填补了东北抗联视觉史料的空白。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车冰冰表示:“东北抗联相关影像资料十分稀少且保存不易。辽宁日报此次捐赠的这批高清图片,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展览提供了宝贵素材。”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孙中华、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馆长王强也纷纷表示,希望共享这批影像,共同挖掘其背后的历史。

打捞与活化记忆

此次捐赠,生动体现了“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打捞”与“活化”抗联记忆的初衷。

《群山回唱》项目组在筹备期间系统梳理《东北日报》历史报道时,意外发现了这批珍贵影像。

面对东北抗联史料“文字多、影像少”的现状,项目组决定将其捐赠给博物馆,服务于公众展示与学术研究。“策划抗联展览时,最大痛点就是图片匮乏。”孙中华坦言,“我们常常重复使用有限的几张图片,甚至需要修复模糊影像”。

项目组不仅捐赠照片,更致力于“活化”历史。记者们踏访数十处抗联遗址遗迹与展馆,采访了百余位专家学者和抗联后代,积累了丰富素材。结合专家最新研究成果与这些鲜活素材,项目组通过创新表达,将主题报道变成了生动的历史讲述,让尘封的“史料记忆”转化为公众的“情感认同”。

这种“活化”的力量,在捐赠现场得到了生动诠释。本报记者分享了《群山回唱》的踏访历程。记者的讲述让观众仿佛置身林海雪原,触摸到历史的“心跳”。

呼唤您的加入

此次捐赠,是“报馆双向奔赴”的成功实践。但这仅仅是开始。

下一步,《群山回唱》项目组将与省内外抗战主题博物馆紧密联动。

我们将共同挖掘东北抗联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史料。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系统收集整理抗联后代的口述材料。这正是“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

同时,我们还将策划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让征集到的个人记忆、珍藏、创作,与机构珍藏的历史档案相互印证、共同发声。我们的目标是让东北抗联精神在协同协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报馆携手,为凝聚抗联记忆搭建了坚实平台。“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正热切呼唤您的加入!一起加入这场“全民奔赴”吧!